新闻动态 /
战争的智慧,在解放战争的壮阔历程中得以深刻体现。此系列纪录片《解放战争100集》,详尽展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,逻辑清晰,叙事准确。
论战争,成败关键;展战术,智慧尽显。今日话题,《战争的智慧》聚焦莱芜战役,一同探讨其中的战略与智谋。
此战役被誉为解放战争史上的经典,以其大规模的运动歼灭战为特点,树立了此类战役的典范。
日本投降后,蒋介石宣称三月灭共,却反见解放军壮大。1947年1月鲁南战役后,他误判形势,以为解放军几尽,实则华东野战军已27万之众。他又臆断共军必守临沂这一要地。
蒋介石迅速集结31万大军,命19军军长欧震自南、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自北,夹击临沂,发起规模庞大的“鲁南会战”。
蒋介石对部署满怀信心,驻守徐州的陈诚亦见胜利曙光,自信言道:“我军即使弱如豆腐渣,亦能压垮共军。”因此,表面观之,华东野战军形势岌岌可危。
1947年1月13日,南线敌军对华野发起进攻,吸取鲁南战役教训,改为齐头并进,使我华野部队难以寻得突破,形势逐渐陷入被动局面。
一、毛泽东主席传授重要经验与方法,这些珍贵的秘笈为后人指引了方向,确保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。
正当华野陷入困境、无计可施之时,毛泽东主席适时传来了关键的指导策略。
2月4日,毛主席对华野指示:敌人深入更佳,我军迟打为宜。只要不急功近利,必要时可弃临沂,此番必胜无疑。
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在于用空间换取时间,集结强大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。这种非凡思维,令陷入绝境的华野将士顿时眼前一亮。
既然国民党军意在临沂与华野决战,我们即适时撤出,此举将大幅扩展我们的作战空间与灵活性。
陈毅与粟裕领会毛主席意图后,大胆设想:南线敌重兵难寻战机,北线敌孤军威胁后方,故先搁置南线,集中力量消灭北线敌人。
华野经深入研究后,制定了新作战计划:留一纵队于临沂牵制敌军,其余主力则北上,力求彻底消灭北线之敌。
方案上报次日,毛主席即批复同意,指示华野佯攻南敌,以安李仙洲北进之心,随后集结全力围歼李仙洲部,并夺取胶济铁路。
二、提及李仙洲,不得不说他麾下的部队。两者紧密相连,李仙洲作为统帅,引领着他的部队,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重要篇章。
李仙洲为黄埔一期毕业生,历经两次北伐,抗战时英勇无畏,屡伤不退,获蒋介石青睐,升任21师师长,并将该杂牌军转变为嫡系部队。
抗战胜利之际,李仙洲获任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,而其上司司令王耀武,资历相较于他则稍显浅薄。
李仙洲集团辖73军(蒋嫡系)、12军(桂系,矛盾多)及46军,其军长韩练成是中共地下党,隐形将军。李仙洲指挥无力,身为副司令,难逃被歼命运。
三、粟裕巧施妙计,部队于“日落村”悄然出发,并在“天亮庄”安然宿营,行动隐秘且高效。
华野第1、4、6、7、8、9、10纵队依计划隐秘加速北上,逼近李仙洲集团。为保密,部队不公开日行军目标,黄昏出发,黎明休息,自“日落村”启程至“天亮庄”扎营。
华野第2、3纵队驻守临沂,精心布置,营造出全军阻击的态势,演技逼真,致使国民党情报部门错误地认为共军正全力固守临沂。
南线欧震集团以强大兵力与火力猛攻临沂,攻势异常猛烈,然而此刻的临沂城已空无一人,成为了一座孤城。
四、国民党举行庆功仪式,标榜其所谓的“临沂大捷”,以此作为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进行宣扬。
对腐败的政府与军队,实事求是难上加难。欧震虽仅夺空城,但攻城者欲邀功,蒋介石欲振士气,遂夸大“临沂大捷”,称“华野溃败”。陈诚受蒙蔽,令北线部队南进,急欲夹击。
基层弊端多源于上级,蒋介石偏爱顺耳之言,排斥异议,致下级瞒报真相,仅报喜讯,问题累积,终致其政权崩溃。
国民党内亦不乏能人,王耀武便是其一。他冷静判断,认为华野主力难以轻易消灭,故迅速调整策略,指令李仙洲全线撤退。
面对平庸的对手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有平庸的队友。王耀武调整策略后,陈诚不满,认为华野即将被围,怒而下令恢复旧部署。
职位之差令人畏,蒋介石常胡乱指挥,下属须表绝对忠诚,无人敢也不愿反对。惹蒋不悦,于己不利。王耀武亦不敢得罪陈诚,明知有误,仍只得勇往直前。
五、战略部署聚焦于莱芜,我方军队迅速行动,形成对莱芜的全面包围态势,确保战术优势,为后续进攻与占领奠定坚实基础。
2月19日,华东野战军各部队已从两侧逼近莱芜城,形成了对该地的全面包围态势。
此刻,国民党77师从博山抵达和庄,即将突围而出,鉴于此紧迫形势,华野部队被迫提前采取行动,发起攻击。
李仙洲获77师告急,令73军军长韩浚派团增援。韩浚以夜色已深为由,提议次日行动。次日,77师已覆灭,师长田君键阵亡,和庄战斗告终,增援无需。
救援刻不容缓,若拖延至明日,唯蒋介石部队之行径耳。此等拖延,实属不该,救援应及时,不可延误。
莱芜战役以一场精彩的歼灭战精彩开场。这只是战役的初步阶段,更多精彩内容即将呈现,敬请期待下期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